... ...
... ...
退出
产业热点
3
退出
互联网金融新花样智能投顾
来自:全球商会网  发布时间:2016.08.24 13:09
  你方唱罢我登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概念迭代已经直追移动互联网产品。

  在监管趋严的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热度和P2P跑路的现象还未完全冷却下来, “智能投顾”(又名“机器人理财”)的风又紧接着刮起。

  当大家正憧憬着“智能投顾”美好未来的时候,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的一席话,有如当头棒喝。他表示,证监会将高度关注智能投顾,一旦发现互联网机构以智能投顾名义,未注册而进行公募销售,将依法查处。

  证监会此举意在为盲目追随“智能投顾”的用户敲响警钟,也提醒了投资者要弄清其本质,再进行投资决策。

  何为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亦可理解为“智能理财”或“机器人理财”,概念最早在美国产生。它是通过简化人们参与,提供在线资产配置。不同的机器人投顾推荐的投资组合各有不同,当前大部分机器人投顾通过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等相关“算法”方提供服务。

  这类基于算法的自动投资解决方案在2005年就已经问世。据花旗最新报告显示,机器人投顾的管理资产规模从2012年几乎为零增加到了2015年底的187亿美元。截至2015年,美国机器人投顾的领头羊Wealthfront、Betterman分别管理29亿美元和30亿美元的资产。

  除了上述主打机器人投顾的创业公司外,一大批老牌金融巨头也纷纷涉足。2015年8月贝莱德(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机器人投顾初创公司Future Advisor;2015年12月,德意志银行推出了机器人投顾Anlage Finder;2016年3月,高盛宣布收购线上退休账户理财平台HonestDollar。

  资本热潮

  国外的风潮以及国内对其未来市场规模的良好预期,使得智能投顾成为了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15》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各类资管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约93万亿元人民币,过去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1%。预计2020年,中国资管市场管理资产总规模将达到174万亿元人民币。

  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二十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宣称有智能投顾工具或尚处于研发阶段。

  其实,在2015年8月,蚂蚁金服就已宣布将在移动理财平台蚂蚁聚宝上推出智能推荐功能;京东金融目前也在已推出包括智投等在内的智能型理财工具;百度金融有了银行资管大佬张旭阳的加盟,也给外界传递出其将发力智能化理财的信号。

  除了上述互联网金融集团以外,智能投顾领域还有另一群“玩家”。一些公司如宜信、积木盒子、人人贷等P2P公司也相继推出了智能理财服务。

  看起来很美

  和前一阵子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热议“金融科技”一样,现在“智能投顾”也面临相似的境地。同样是在国外发展的如火如荼,概念传回国内,被炒得很热。

  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新浪科技称,目前大数据等技术在智能理财方面的应用基本是噱头多于实际,智能理财服务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此,蚂蚁金服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曾表示,相比于美国金融市场,中国智能投顾机构能投资的高流动性金融产品还相对有限,有很多高收益非标资产无法实现高流动性,这可能会导致智能投资设定的投资组合存在相应的流动性风险。

  不仅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不同,国内外的投资者认知程度也有一定差距。在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看来,智能投顾服务的推广亟需解决的就是投资者教育不足的问题,“国内资产配置的逻辑并未落地”。

  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成熟度、投资者认知和金融监管方式都有较大区别,这就决定了智能投顾在国内外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业内人士普遍看来,“智能顾投” 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监管明显趋严

  从本质上来看,智能投顾仍属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受《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的监管,但目前尚未发现有智能投顾平台获得证监会颁发的业务牌照。

  新浪科技经过整理发现,目前国内仅80余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获得了执业资格,但尚未发现智能投顾平台在此之列。

  现阶段有不少未获牌照的互联网平台打着智能投顾、智能理财的旗号,进行证券基金产品的销售。对此,证监会明确表示,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和注册取得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机构,才可以从事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活动。

  对于那些未经证监会注册、擅自从事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的,证监会称将依法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处罚。一旦发现互联网平台未经注册、以智能投顾等名义擅自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活动的,将依法予以查处。

  漆远提醒道,现阶段个别智能投顾平台在打擦边球,将一些海外投资产品纳入智能投顾的总资产池里。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虽能解决国内高流动性金融产品不足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智能投顾投资范畴的瓶颈。

  作为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海外投资产品的条款是否完整,是否被境内机构通过“包装”隐藏了某些重要的投资风险信息,将某些高风险高收益产品“改头换面”变成低风险高收益产品。因为一旦规避不及时,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
相关文章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评论
0条评论

Copyright 2016 netcoc.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21601号

上海商会网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