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退出
商会动态
3
退出
可穿戴设备离医疗有多远
来自:全球商会网  发布时间:2015.09.01 09:05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照片上是六个智能手环,各种品牌和花色,配的文字是:临出门,和手环说再见。这可能是对智能手环的普遍态度:从最初的尝鲜,到现在的搁置一旁。

这是否是以智能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最终归宿?医疗应用是否是可穿戴设备将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可穿戴设备应用于医疗存在哪些挑战?

两个方向

2015年7月,腾讯ISUX(社交网络相关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与研究)发布了《2015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白皮书》。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三月流失率为 30%,三月以上流失率高达 41%。

虽然流失率很高,但是由于市场足够大,整体的出货量并未减少。据益体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周钷介绍,智能手环的市场并未萎缩,只是经过市场的洗礼后,现在“战局已定”,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周钷认为,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将往两个方向发展。

首先是智能健康,以手环为代表,主要诉求是运动、健康、时尚;其次是医疗相关,进行心率、血氧等指标的监测,“设计者已经开始从医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三大瓶颈

与医疗相结合,辅助临床诊治,是可穿戴设备的一大发展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可穿戴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东(化名)所在公司的产品主要为血压计、血糖仪,他告诉健康界,苹果公司刚开始宣布研发Apple Watch时一度让公司颇为紧张,因为有消息说Apple Watch可能会集成血压、血糖监测功能,“那将是对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冲击。”

Apple Watch的上市让张东松了一口气,因为它并没有集成测血压、血糖的功能。其实,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事实上,张东所在的公司之前也一直想把产品做成可穿戴,但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无创测血糖、连续测血压目前在技术上还无法实现。

技术是可穿戴设备的第一个瓶颈。

周钷说:“智能监测心率,还做不到像传统的心电仪可以做完整的心电图形的识别;监测血压,和传统的水银血压计相比还有一些缺陷。医生最关注的是准确度和安全性,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得不到医生的认可。”

第二个问题是,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的价值。

长期致力于互联网健康研究的健安华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枫说:“不同的医用场景要求的精度和级别是不一样的,必须是同一状态下才有意义。比如女子孕期的体温监测,必须是醒来后静静地躺在床上测得的体温。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在现在的医疗标准下能用的不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教授卜丽萍告诉健康界,就她所见到目前在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与医用设备要求均有差距,对于临床诊断并没有太多参考意义。

第三个问题是商业模式。

业界的共识是,基层将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市场,但是该市场并不成熟。可穿戴设备的推广会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但是目前民众对前者的信任度有限,甚至很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推广难度很大。此外,基层医疗实行政府拨款,如果开展借助可穿戴设备进行慢性管理性质的收费项目,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会有政策风险。

卖方市场

除了技术和政策上的瓶颈,可穿戴设备之所以在医疗应用方面乏善可陈,是因为它目前仍然是卖方市场,而非刚需。

浙江智能硬件联盟副秘书长李科强说:“可穿戴设备只是传统医疗产品的升级,是一个转换的过程,并不是空穴来风地创造出一个产品。”

杨枫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长与可穿戴本身关系不大,比如慢病人口基数大,血压计、血糖仪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在手环出现之前,计步器“已经是几个亿的生意了”。“我觉得现在大家是一窝蜂地上,是在拿着锤子找钉子的阶段。而不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如果到了有了需求去做解决方案的时候,市场肯定会慢慢打开,百花齐放。”

这一点也得到了周钷的认可,他说:“目前主要还是卖方在吆喝,因为还没有抓到患者的痛处。虽然厂商和机构看到了市场的巨大潜力,但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

回归医疗

可穿戴设备应用于临床,医生的态度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爱好者,卜丽萍对可穿戴设备保持着密切关注。“临床医生其实是需要可靠的可穿戴设备和移动设备的,比如监测患者院前诊断或者院后慢病管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诊断的手段。”

因为没有看到达到医疗精度要求的可穿戴设备,所以卜丽萍“目前一般不建议患者自己用这些东西,如果想用也要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使用”。据她介绍,周围同事像她这样对医用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比例并不高,更多是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

从医疗的需求出发,让可穿戴设备回归医疗的本质,更关注功能的专业性、数据的准确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枫认为,与可穿戴设备厂商介入医疗相比,做医疗设备的厂商做可穿戴设备更值得关注,因为他们“有医学积累,对医疗的理解和医疗渠道的把握更有优势。”

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在做可穿戴设备用于医疗的尝试,虽然大都停留在科研层面。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邓世洲介绍,该院男科曾经用可穿戴设备对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进行监测。“传统的诊断主要靠主观判断,跟医生的经验有关,而获得客观指标是有创的,应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监测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无创的情况下获取客观数据。”他告诉健康界:“这种检测方法可以说是对传统就诊模式的改变,患者不用总往医院跑了。”

邓世洲介绍,这种物联网云管端的模式(终端设备采集数据,通过智能管道传输到云平台)在医疗领域可以做很多事情,需要长期监测的慢性疾病如睡眠障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据了解,北大人民医院利用可穿戴设备开展的科研还有术后癌痛患者的疼痛评估、睡眠障碍患者的持续监测、眩晕患者的持续监测、心衰患者的持续监测等。但是也仅仅是作为科研项目,并没有在临床普及。

周钷对医院对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关注很多,他介绍,目前医院大都处于浅尝辄止的阶段,而且更多是商业公司的推动或者医生个人的兴趣,“离成为国家推动的产业方向尚有距离”。

相关文章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评论
0条评论

Copyright 2016 netcoc.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21601号

上海商会网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